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任继周编写的《草原学》教材。
资料图片
上世纪50年代,任继周(右四)带领学生在草原实习。
资料图片
1980年,任继周在西宁讲学。
资料图片
人物小传
任继周,1924年出生,山东平原人,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我国首位草业科学领域院士,任继周扎根西北70载,围绕草业科学领域坚持科研与教学并举,是我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他身上,有多个“第一”: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草原划破机——燕尾犁,创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主持制订我国第一个全国草原本科专业统一教学计划,成为我国第一位草原学博士生导师……
“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够用,还想要多发一份光和热。”尽管已经97岁高龄,但任继周说,草业科学研究路途漫漫,不能停下脚步。
任继周是我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1950年,他和妻子从江苏南京远赴甘肃,71年扎根西北大地,从事草业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在他身上,有多个“第一”: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草原划破机——燕尾犁,创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主持制订我国第一个全国草原本科专业统一教学计划,成为我国第一位草原学博士生导师……
科学报国,为改变国民膳食结构投身牧草学
“我曾念过5个中学,大都不超过半年。”任继周说,读中小学时,他在鲁鄂川渝等地辗转。当时读书条件非常艰苦,就连课本也是倒茬使用,“高年级读完,再传给低年级”。
彼时,任继周体弱多病,身边的青少年也大多如此。忍饥挨饿的同胞们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情形,让他暗下决心报考畜牧专业:改变国人膳食结构、让国人更加强壮。
1948年大学毕业后,任继周接到我国著名兽医学家盛彤笙的邀请,受聘于兰州国立兽医学院。“盛先生也认为国人体质孱弱,决心改变国民食物结构。这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任继周说。
经学校安排,任继周又以兽医学院助教的身份,留在南京跟随我国草业科学奠基人王栋教授进修牧草学。1950年,任继周离开南京前往兰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临行之前,王栋如此赠言,勉励他扎实工作、踏实做人,做出一番事业。
这注定是一段艰难的旅程:当时,从西安到兰州还没通火车,走土路、睡土炕,任继周用了21天才抵达。到达兰州后,他马上开始调研,花了一年时间走遍甘肃,对全省草原状况进行了初步考察。
“甘肃生态类型丰富多样,横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还有内陆河流域的荒漠地区。从湿润到干旱、从低海拔到高海拔,这里草地类型丰富多样,我可不能放过这块宝地。”他在甘肃扎下根来,潜心研究草业科学。1954年,任继周执笔的《皇城滩和大马营草原调查报告》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草原调查专著。
夜宿高原,建立首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
要深入开展草原定位研究,必须建立试验站。
1954年,任继周在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海拔3000米的马营沟开始定点观测,“实验室”是两个帐篷。高山上的夜晚很冷,6月都会结冰,实验需要的蒸馏水瓶常常被冻裂。为了保护瓶子,任继周等人常把瓶子抱在被窝里睡觉。行军床底下总冒凉气,后来他干脆在地上铺灌木、灌木上再铺草打地铺。
这是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夜闻狼嚎传莽野,晨看熊迹绕帐房。”任继周曾如此记载当年状况。两年之后,马营沟试验站才盖起了几间房子。
建站初期,任继周每周前3天在兰州教学,后4天到试验站工作。从火车站到马营沟,山路蜿蜒崎岖,河水冰冷刺骨。为了不耽搁上课时间,他凌晨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任继周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草地改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