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科学》
关于大学里冷门专业的争论,是哪一年都没停过。
从生化环材到土木机械,从冶金勘探到草业科学,几乎是哪个大类里的专业,都会跳出来几个诸如博物馆学、听力学、殡葬学之类大伙之前听都没听说过的专业。
不过要我说的话,大多数说自己冷的专业,其实都不算冷。
毕竟招生人数在那摆着,就业需求在那立着,顶多就是毕业之后的工作环境高温高压高转速,有点“坑”罢了。
真正的冷门专业,不仅应该是开设学校少、招生人数少,而且名字还得生僻,没多少人听说过。
那么这样的专业真的存在吗?
在经管文法里确实是不好找,但是在语言类专业里却一抓一大把,要是把它们的名称都列出来的话,那简直就是个“大学里到底有多少你没听说过的专业系列”。
比如说斯瓦西里语这个专业吧,目前开设这个专业的,只有北大、北外、中传和天津外国语,学生的覆盖面积加起来都还不到一个地级市。
其实以前洛阳外国语大学也开过这个专业,但也早就因为“种种原因”而停招了。
不过相对来说,斯瓦西里语专业还算是小语种冷门专业里的“热门”了。
毕竟它是非洲的三大语言之一(另外两种是豪萨语和阿拉伯语),使用人数高低也是过了亿的。
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瑞典语专业,就比较惨了,因为他们不仅是全国开设这个专业的独一份,而且还是四年才招一届,一届只招一个人。
招生频率直逼奥运会,五届学生就是一代人。
所以要论比惨,有能比瑞典语专业还惨的吗?
还真有!
上外的土耳其语专业,不仅招生频率和人数跟瑞典语差不多,而且学习资料还相当匮乏。
当年第一批土耳其语专业的学生,用的教材还是土耳其外交使团访华时给捎过来的。
直到现在,有些国家的土耳其语教材,还是咱们这边按照那套教材翻译过后,“内销转出口”的。
不过话说回来了,有教材还算是好的。
毕竟能跟上大学老师节奏的人本身就不多,所以这玩意基本上都是自习时用的。
但有些语种,就算是有教材,你自习时也未必看得懂…
当然了,在全专业老师为你一个人服务的学习氛围下,大多数同学最终还是能学得会的。
但是小语种毕竟使用场景少,接触场景更是几乎没有,所以即便是到了大四的时候,还是得常常翻开大一的教材练练嘴。
因为要是隔上两个礼拜不看的话,那水平可就真的是要重返大一了…
说完了冷门小语种专业的无奈,再说说他们的就业。
相比于读书时的辛酸来说,小语种的就业环境简直不要太香。
毕竟大学专业的开设是和需求挂钩的,而通常情况下越冷门的“铲子类”专业,就越吃香。
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大方向的指引下,小语种的应用频率和应用场景会变得越来越多。
而相关人才的极度匮乏,也会让这些专业成为一片价值洼地。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说小语种专业是价值洼地,并不仅仅是物以稀为贵这么简单,因为涉及到了语言上的工作,就难免会接触到其他专业上的内容。
这就等于是一边当着翻译,一边学了个没有学位证的双学位,一专多能的天赋树直接点满。
所以学语言类专业,并不仅仅是当个“人形传话器”这么简单,将来能看到的空间,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当然了,小语种专业在就业前景上也可能会遇到“不可抗力”的debuff,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会给就业前景带来变数。
就比如说立陶宛语专业的同学吧,这个专业在2017年才开设,今年的毕业生个个都是“学长天花板”。
但突如其来的变故,我想他们就不会太认可“小语种吃香”的说法。
毕竟说立陶宛语的人只有400万,而且基本上还都是在立陶宛国内,属于“非通用语”。
无论是使用人数还是使用国家,范围都还不如僧伽罗语和乌尔都语广。
所以从这一点上也得注意,小语种“冷门专业”虽然“因偏而香”,但是在选择的时候,也不能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太过于偏门了。
要不“毕业即失业”的段子,可能还真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