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科学

期刊导读

莫再任性科学驾车夏季关注车辆水漂现象

来源:茶叶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8
轰轰烈烈的大屯路隧道事件以隧道连夜施工加装测速拍照画上了句号,5月1日起限速60km/h的探头正式启用。在多数人都在质疑富二代身份之谜、质疑违章超速、质疑隧道管理的同时,其实我想对于我们这些日常驾驶者来说,倒是从中吸取一些教训来得更为实用。 其实,无论是根据后期流出的视频来看,还是分析事故发生时现场的环境,我们基本已经可以判断,这场事故的发生其实是车辆在夏天雨季较为普遍的一个危险——水膜滑行,俗称水漂。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水膜滑行。众所周知,车辆在路面上行驶时,是轮胎与地面的抓地力(其实本质就是摩擦力)提供了车辆向前加速或是抵抗空气阻力的驱动力。在正常行进中,轮胎与地面不产生相对滑动,而是稳定地在地面上滚动向前。因此,在车辆向前行驶时,轮胎前方与地面形成的夹角空间就会不断将空间中的介质导入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缝隙中。如果是在晴朗天气行车,所谓的介质只有空气,空气极佳的流动性自然不会对轮胎的抓地产生什么影响。但若是驶上积水路面,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即使轮胎的胎面花纹就是为排水而设计,但当车速过快时,轮胎的排水能力不足以排净轮胎与地面间的所有积水时,整个车辆就会被一层水膜托起,这时车辆便完全失去控制,加速、制动、转向等一切操作都会失去意义。水漂一旦发生,危险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在轮胎重新接触地面恢复抓地之前,我们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大屯路隧道的现场路况。这条隧道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奥林匹克中心区的重要工程,其结构设计、工程质量,包括路面质量都没有明显问题。但隧道形式确实有独特之处,那就是整个隧道并不是全封闭的,在隧道中段有两三处露天设计。在雨天时,露天路段根据雨量大小自然会有不同程度的积水,因此雨天行经这条隧道时,其实路面一直在干地和湿地两种路面下切换。不仅路面的抓地力在切换过程中有明显变化,突然出现的积水无疑也让车辆更容易出现水漂现象。其实在我们的日常驾驶中,类似的路况明显变化不在少数,车辆的行驶状态在此过程中也明显改变,我们应该对此引起足够重视。除了干湿地环境的变化,包括进出长隧道的明暗变化、地势高低的明显变化,甚至高原行车时山体的不同阴阳面变化,都是应该特别关注的。 那么,在遭遇诸如可能引发水膜滑行的种种危险隐患时,我们能够做些什么预防措施呢?应该说,遇到一切来自道路的不稳定因素时,迅速降低车速都是最好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大屯路隧道随后迅速加装了60km/h的限速拍照设备。其实这是一条双向六车道且上下行分离的笔直隧道,相同的路况条件完全可以限速80km/h甚至更高,但就是因为光线明暗的反复变化与雨天行车干湿地环境的不断切换,最终进一步降低了限速标准。而除了这种来自行政法规的限制,我们在驾驶中遇到积水路况、积雪结冰路面、颠簸路况等等一切路面变差的情况,其实也都应该在第一时间充分减速,让车辆有更好的抓地与控制,行车安全才能得以保障。当然,轮胎的性能也是十分重要,日常使用中要经常检查轮胎的磨损情况,只有胎纹良好的轮胎才能在积水路面充分排水最终有效抓地。而如果需要经常出入积雪结冰路段,就应该使用专门设计的雪地轮胎。对于需要经常应付不良路况的SUV来说,尽量选择更加强韧越野轮胎则能让旅途轻松顺利很多。
上一篇:草业学报投稿须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