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科学

期刊导读

公共选修课草原文化与旅游的教学实践与存在问

来源:茶叶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4

公共选修课是指除了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之外的,面向全校,不分年级和专业而开设的综合素质类通识教育课程[1]。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通常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选修课一般包括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组成部分。公共选修课是学校整个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方法均可以不受专业、原课程体系的约束,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促进文理渗透、知识互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2-3]。

四川农业大学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形成“四台阶必修课、三类型选修课”课程体系,“四台阶”即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型”即为推荐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以2017级草业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为例,开设12~15门推荐选修课,修读24学分;任意选修课选择其他专业必修课修读,修读11.5学分;公共选修课全校有135门,从全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目录中任选课程、任选学期,修读8学分。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专业课程模块化,开展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对在创新创业、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可认定为任意选修课学分,并开通必、选修课程替代通道,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学科交叉、文理交融,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草原文化与旅游》是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新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也是国内农业院校较早开设的相关课程,早于甘肃农业大学公选课《草原文化与民族风情》[4]。在新一轮教学实践中,为探索学生的选课目的、学习公选课的态度、考核考试方式的需求以及对教学内容和授课老师的评定评价等方面进行匿名调查问卷,以期为该课程后续教学实践和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改进措施和经验,并针对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态度和表现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就现阶段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课堂质量、课程建设及教学沟通交流提供借鉴和参考。

1 课程设计及定位

1.1 课程简介

《草原文化与旅游》课程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的一门公共选修课。以草原旅游资源、草原文化、草原旅游资源分区、草原旅游规划、草原旅游资源开发及经营方面作为重点讲授内容,以期培养学生生态旅游的意识和观念。在此基础之上,基于科学、历史和人文的精神与学生们共同探讨各民族草原文化、宗教、民俗、美学等人文社科知识,并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关注草原民族、喜欢草原文化、宣传草原保护,关爱自然和人类社会。

1.2 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

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为本科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而开设的,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生动性,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学生所接受。主要讲授草原文化和草原旅游的基本涵义,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草地资源及其分布。通过对中国及世界草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全面介绍,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对待草原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提高对草原文化的认识,并培养学生对草原少数民族的人文关怀;建立起对草原民族的人文关怀及对草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草原保护和草原文化的危机感。

《草原文化与旅游》课程是由草业科学系面向全校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定位为人文社科类,共32学时,计2学分,每周一次课,每次2学时。本课程没有指定教材,教学内容参考杨富裕等编写的专著《草原旅游理论与管理实务》[5]及相关图书、专著和网络信息。教学内容及设计包括六部分:1)绪论-草原旅游的涵义、发展草原旅游业的意义、国内外草原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2)草原旅游资源及区划-国内外主要草原类型、著名草原、草原旅游资源;3)草原民族及文化-草原文化价值,草原艺术、民俗、宗教、诗词、文学、历史人物等;4)草原旅游规划及管理-著名草原景区案例介绍;5)草原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相关草原旅游产品介绍;6)草原生态旅游-制订草原旅游路线及攻略,学生参与讲解交流。

1.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式、参与式、翻转式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学生的参与性,突出人文科普性,满足不同年级和专业学生的基本需求。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大量相关视频、音频、资料图文声像并茂的讲授草原文化和草原旅游,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对待草原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提高其对草原文化的认知,并培养学生对草原少数民族的人文关怀。